地震雲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日本和中國民間還有較多愛好它的研究者對它進行探索。也正是因為研究的不深入,現今地震學家和氣象學家對所有涉及地震雲的問題一律進行了片面性否認或牽強的使用氣象學理論解釋,民間也對同一地震雲所預示的地震以及震後其所對應的地震有若干不同的看法。在未來不斷的地震雲相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後,地震雲可能會為地震預報做出巨大貢獻。
地震雲形成
1、熱量學說 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2、電磁學說 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氣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成了地震雲。
3、氧氣順磁性學說 空氣中的氧氣經過磁場時,在某個距離時會被吸引過去,風潮聚會產生霧氣如同線條或帶狀的雲象。
從地面上看到的地震雲
外觀
並無指定的形狀,但多數為劃過長空的一絲輕雲,大量小捲雲則佔小數。 地震雲大致分為四種:
1.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一般預示着2周以後有地震;
2.成波浪狀或者放射狀的雲,一般預示着1周以後地震;
3.垂直的向龍捲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預示着三天以後地震;
4.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一般出現在地震當時或者地震發生之前。
從衛星雲圖上看到的地震雲
衛星雲圖發明之後,一些愛好者開始將尋找地震雲的目光拓展至衛星雲圖。中國地震雲愛好者王斌,壽仲浩等各自發現了在地震前短期臨震期時,在衛星雲圖上,未來震中附近會出現異常的特徵。
特點
地震雲的形態大小越大,所預示的地震震級越大;
地震雲
種類
形狀多種多樣:
長條云:形狀是一根長條形的雲
尾巴云:雲的形狀象尾巴
渦旋云:雲的形狀象漩渦
豆狀云:雲的形狀象豆
蜂窩云:雲的形狀象蜂窩
串珠云:雲的形狀象串珠
環形云:雲的形狀象環形
geothermal eruptions:異常的無雲區
爭議
西元前四紀,亞里斯多德認為地震的成因和風有直接的關聯,地震前會觀測到氣象異常的說法因此而生。然而,目前地球科學界普遍認為地震是由地殼破裂所造成,地震雲的說法未獲得大部份人所接納。美國地質調查局更直接表明地質現象雖能影響天氣,但卻必須歷時百萬年,且是在地震發生後,而非發生前,認為這種形狀的雲的出現與地震沒有特殊聯繫。因為地震在地球上發生的頻率是很高的,所以任何現象出現後的兩周之內都可能會有地震發生,而並非地震前兆。
對於衛星雲圖上的地震雲,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認為:「地震是固態地理的現象,現在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地震與天氣二者間有內在關聯性。到目前為止,除了事後分析之外,還沒有真正的證據證明可以通過衛星雲圖來預測地震的發生。」